【天天时快讯】湘湖那些事儿——魏骥护湖

2023-07-03 16:31:22 来源:萧山网

说到魏骥,99.9%的萧山人都不知道是谁!是谁呀?看,魏骥的墓就藏在湘湖东南岸徐家坞。

“活久见”这个词还是有一定道理,毕竟,谁能想到,明朝最长寿的大臣竟然是萧山人魏骥。掰了手指算算,明朝拢共也就十六位皇帝,魏老一个人就见了一半,放眼整个古代来说,也可以算是一个奇迹。


(资料图)

查阅了这位长寿老人的资料后,更叫绝的是,他曾经历过明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,如靖难之役、洪宣之治、夺门之变等等,参与过《永乐大典》的编修工作,堪称明朝“活化石”,留下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。

也就是这样一个政绩突出的官员,在正统八年(1443年)以年老力衰请求辞官,被皇帝否定后,去了南京做吏部侍郎,此后能寻到魏老的足迹不多,直到告老还乡之后,才再见这位耄耋老人身影。

当然,也有一种说法是魏老太过刚正不阿,被朝廷所不喜,下放到南京(陪都)六部兜兜转转,至于为何,史料里并未过多交代,真真假假,留看官猜测遐想。

总之,景泰元年(1450),77岁的魏骥告老还乡,回到萧山湘湖。

咱们老一辈萧山人一直都有“闲不住”的代名词,魏老算是其中典型,刚到湘湖,连屁股都还没坐热,就穿着粗布衣前往杨长官祠祭拜先贤。

为啥?他这是隔着时空向杨时表心迹——

湘湖不恢复,我这把老骨头也散不了!

自此,湘湖乡野多了位戴笠帽、穿草鞋的白发老人,彼时,湘湖洪涝频发,临浦湖垦废,渔浦段河道淤塞,不仅是自然灾害,人为侵占田地也颇为严重,这个“草帽退伍官”四处奔走,联系官府,发动乡民,清查私田7318亩,还亲自主持修筑西江、麻溪、瓜沥、股堰等多处塘堰及毕公、螺山、石岩等12 处涵闸,清除湖滩淤积等等。

不得不说,廉颇未老,短短七年,湘湖水利工程兴起,老百姓福祉也颇丰,史书曾记载“乡人赖之”。之,说的便是魏骥。

从现在看,回到湘湖这二十余年,反倒像是激发了魏老事业的第二春。期间,还发生过一件令后人所乐道的事。

盛夏时节,上江突地山洪暴发,钱塘江水猛涨,连带着浦阳江、西小江泛滥成灾,有乡民一路狂奔,寻到魏骥说了此事,他一听,站起身就向外走,连自己已是耄耋高龄都不顾,若要是放到现代,这岁数中风的人多了,86岁抖抖动,哦吼,魏骥居然还能在湘湖挑担石头加固堤防。

这身体,这思想,谁能不甘拜下风?

到了后半生,魏老闲来无事便开始做学问。要想,一个人到近百岁,还能如此醉心、专注于一件事,估摸着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,产生“心流”了,说白就是极度专注、乐在其中的感觉。

想达到这状态不容易,魏老还是魏老,晚年所作的《萧山水利事述》、《水利事实》等被后人版刻数次,诗文传遍天下。

当时的皇帝宪宗,还在明成化七年去世(1471),99岁的魏骥溘然长辞后,写下对老人最高的评价,“骥临终遗命,犹恐劳民,可谓纯臣矣。”

这一生,魏老着实为湘湖尽心尽力又尽情。

就连他为自己择的墓地徐家坞山麓,风水中,背后靠山,较高,如椅背;左右有缠护,较低,如扶手;中央是“居宅”,如座位,被称为“太师椅”。

地理学中的“太师椅”就是风水宝地,自古文人基本通读周易八卦地理五决。一个大胆的猜想忽然冒出,活久见的魏骥是否还想继续旺子孙?是否还想每日看着这一片他亲手治理的湖水?

这个答案,不如交由各位看官亲自到湘湖一探究竟吧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许嵩演唱会2023_许嵩为什么这么神秘

下一篇:最后一页